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信息
专业名称:建筑工程技术
专业代码:440301
二、入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普通高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学习年限为2~4年。服兵役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A | 土木建筑大类(44) |
所属专业类(代码)B | 土建施工类(4403) |
对应行业(代码)C | 住宅房屋建筑(471)、体育场馆建筑(472)、其他房屋建筑业(479) 建筑物拆除和场地准备活动(502)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D | 土木建筑工程技术人员(2-02-18-02)、房屋安全鉴定工程技术人员(2-02-28-05) 监理工程技术人员(2-02-30-07) 房屋建筑施工人员 (6-29-01) |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E | 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管理、EPC专项人才、建筑信息模型专项人才 |
职业类证书F | 建造师、监理工程师、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建筑工程识图、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 |
注: (1)A、B 两列:依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填写。 (2)C列: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9修改版)》填写。 (3)D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填写。 (4)E列:参考行业及企业现行通用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5)F列:证书举例涵盖但不限于“1+X”中的“X”证书。 (6)考取职业类证书所需知识均设置了相关课程。其中: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和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需在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2~4年方可具备报考资格,其他所列证书在校期间均可报考。 |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和工程测量等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城市建设和更新、城镇化建设和更新、新农村建设、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施工能力,能在建筑工程企业及相关行业从事建筑施工和现场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学生应在系统学习本专业知识并完成有关实习实训基础上,全面提升知识、能力、素质,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一)职业知识要求
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识图与绘图、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建筑施工安全与技术资料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建筑信息化技术和计算机操作。了解土建专业主要工种的工艺与操作技能。了解建筑水电设备及智能建筑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熟悉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职业能力要求
能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绘制土建工程竣工图。熟悉建筑材料进场验收、保管、检测及应用。会施工测量放线和技术复核,能够判断和分析施工中的一般结构问题,处理施工中的一般技术问题,可以编制部分工程施工技术文件,并组织指导施工。能够对一般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技术资料、施工成本进行管理。熟悉房屋建筑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安全至上、质量第一、节能减排意识。善于创新并能够适应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具有探究学习能力。具备参加相关职业技能竞赛的能力。具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持续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职业素质要求
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具有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和应用能力,具备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掌握一定运动技能,体质健康测试合格。具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具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艺术方面具有特长或爱好。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具有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具备工程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七、主要课程设置及要求
课程设置紧扣技能和素质双主线,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学院办学定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英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技术、国家安全教育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公共基础选修课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史国史类、艺术美育类及基础素养类等模块课程供学生选修。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见表1、表2。
表1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描述 |
1 | 工程数学1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一元微积分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计算方法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
主要内容 | 1.函数与极限的概念、性质、运算。 2.导数、微分及导数的应用。 3.不定积分、定积分、微分方程。 |
教学要求 | 1.理论联系实际,基本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2.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适当引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
2 | 建筑材料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类别、特点和应用。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运输、验收和保管要求。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能力目标】会查阅标准,并能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和评定。能结合工程环境及要求合理选择、使用和保管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具备进场材料的验收和抽样复检能力。给定配合比会配置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和砂浆。 【素质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中华民族自豪感。恪守职业道德。树立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
主要内容 | 1.常用建筑材料类别、生产、技术要求、特点和应用。 2.常用建筑材料的运输、验收和保管要求。 3.混凝土、砂浆配合比设计。 |
教学要求 | 1.教学应在材料实验室和建筑新材料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理实一体开展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 2.应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探究、讲解举例、团队协作和实践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线上学习平台、试验动画、教学视频和PPT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绩效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目标。 3.采取笔试考核、实操考核和过程考核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养成情况。 |
3 | 建筑制图与CAD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制图标准。掌握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CAD制图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能。 【能力目标】能正确识读、绘制建筑施工图。能正确理解建筑图纸中的技术信息。 【素质目标】具有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
主要内容 | 1.建筑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投影的基本知识、基本画法。 3.CAD绘制建筑图样的方法与技能。 |
教学要求 | 1.教学应在AutoCAD实训室进行,理实一体开展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 2.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中引用工程实际案例或项目,做到工学结合。 3.注重过程考核,通过课后作业和综合实训检验学生对课程目标的掌握程度,确保教学效果。 |
4 | 建筑构造与识图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房屋建筑概念。掌握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方法。掌握建筑构造知识。 【能力目标】具备知识运用和技能操作能力。具备建筑施工图的识图、绘制能力。能对一般民用建筑进行建筑构造设计。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献身建筑业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跨学科融合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
主要内容 | 1.建筑施工图的识读。 2.民用建筑构造。 |
教学要求 | 1.教学中引用工程实际案例,做到工学结合。 2.注重过程考核,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
5 | 建 筑 工 程 测 量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水准测量、导线测量、坐标放样的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能力等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使用测量仪器,并对测量数据进行计算与检验,分析误差来源,通过科学方法减小误差影响。 【素质目标】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品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
主要内容 | 1.水准测量(二等、四等)。 2.导线测量。 3.数字测图(RTK)。 4.误差分析。 |
教学要求 | 1.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快速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 2.课内实验注重学生为主导,教师在旁细心指导。 3.加强实验数据严谨的要求,将实验数据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项指标。 |
6 | 建筑力学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静力学基本概念。掌握结构的计算简图。掌握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掌握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掌握材料截面的几何性质。了解压杆稳定的计算。了解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 【能力目标】利用力学知识执业,能够把力学原理熟练应用到工作中。能够解释常规力学现象。能够识读力学相关资料。 【素质目标】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安全意识、实践意识、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培养抽象思维和科学思维。 |
主要内容 | 1.力与力系的相关概念。 2.内力计算及绘制内力图。 3.压杆稳定计算。 4.截面的几何性质。 |
教学要求 | 1.从力学角度引入课程主线,明确目标。 2.从理论、材料、结构三个层面上讲解原理和方法。 3.实现典型力学问题的解答。通过多媒体等手段,配合板书进行讲解。 4.采取笔试考试和过程考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养成情况。 |
7 | 建筑结构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掌握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掌握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掌握钢筋混凝土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掌握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掌握砌体结构知识。 【能力目标】具备计算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受压构件承载力、受拉构件承载力的能力。能够进行裂缝、变形验算。 【素质目标】树立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具有勤奋向上、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工作态度。培养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
主要内容 | 1.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2.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3.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验算、混凝土构件变形验算。 4.无筋砌体构件计算。 |
教学要求 | 1.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结合土木工程相关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同时辅以相应最新的教学视频,行业规范规程,增强教学知识的认知感和吸引力。 2.探索运用综合案例法和交流法等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与学生课上课下的交流互动,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采取笔试考试和过程考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养成情况。 |
8 | 工程岩土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工程岩土性质评价和工程岩土问题防治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土工试验操作技能。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计算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评价工程岩土性质。能够正确操作土工试验,编写实验报告。 【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培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
主要内容 | 1.工程岩土现象认识。 2.工程岩土性质的评价及土工试验的操作。 3.工程岩土问题防治。 |
教学要求 | 1.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入工程实例,做到理实结合。 2.注重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检验学生对课程目标的掌握程度,确保教学效果。 |
9 | 建筑设备与识图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给排水、供暖通风空调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方法。掌握以上工程中主要设备、管材及其附件的种类、特点以及安装施工要求。 【能力目标】能正确查阅标准图集和施工规范。能正确识读给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等安装工程施工图。能根据施工图的要求选择设备。 【素质目标】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标准、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的能力。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具有继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
主要内容 | 1.建筑给排水工程基本原理及识图。 2.建筑供暖工程基本原理及识图。 3.建筑通风空调工程基本原理及识图。 |
教学要求 | 1.理论采用讲述、案例等方法。 2.实训在建筑设备综合实训室进行,注重动手能力培养。 3.教学中灵活采用教师讲授、任务驱动、工程案例导入等方法。 |
表2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描述 |
1 | 建筑施工技术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施工的基本原理、流程和相关技术规范。 【能力目标】具备进行建筑施工规划、组织和实施的能力。能够进行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 【素质目标】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具备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
主要内容 | 1.建筑施工基础知识。 2.施工技术与方法。 3.施工管理与控制。 |
教学要求 | 1.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理解能力。 2.通过现场教学或模拟施工环境,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3.采取笔试考试和过程考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养成情况。 |
2 | 建筑施工组织(含BIM)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关键要素。掌握施工过程中的资源配置、进度控制和质量保证。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初步规划和实施。具备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和协调能力。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施工管理和控制。能够分析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素质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责任心。自觉遵守建筑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系统观念。具有安全和绿色环保意识。 |
主要内容 | 1.施工组织概述和施工准备工作的组织。 2.流水施工方法和网络计划技术。 3.施工组织总设计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教学要求 | 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平台和虚拟现实(VR)技术,提供更直观的体验学习,增加学生的实操经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项目管理技能。 3.引入BIM技术、智能化施工设备等新兴技术,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
3 |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内容及工作流程。掌握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竣工验收的方法。熟悉相应质量验收规范内容。 【能力目标】具备识别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处理的能力。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相关规范,开展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工作。 【素质目标】树立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素养。 |
主要内容 | 1.工程质量管理认知。 2.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质量管理。 3.工程安全管理、工程质量安全验收。 |
教学要求 | 1.以教材知识为主开设“理论+虚拟训练+实训操作”的课程,课程内容对接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岗位需求。 2.利用实际案例,分析工程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工程。 |
4 |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掌握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掌握建筑安装工程各项费用内容及取费程序。 【能力目标】具备一般建筑工程定额与清单的算量和计价能力,能编制土建招投标文件,具有获取、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主要内容 | 1.建设工程造价基本知识。 2.工程量清单的相关知识。 3.分部分项工程量计算。 4.建筑安装工程各项费用内容及取费。 |
教学要求 | 1.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任务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并通过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2.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师鼓励、引导、任务驱动、探究讨论下,逐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
5 |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基本知识及规范。掌握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各阶段和各参与单位资料编制的内容、要求及方法。了解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软件及应用。 【能力目标】具有初步编制建筑工程管理资料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人际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施工和管理过程中能够较好地进行交流、沟通、协作。 |
主要内容 |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基本知识。 2.工程准备阶段资料。 3.建筑工程监理资料。 4.施工资料管理。 5.竣工资料管理。 6.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软件及应用。 |
教学要求 | 1.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结合本行业的相关案例进行教学,同时注重信息化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2.综合运用多媒体演示法、提问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采取笔试考试和过程考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养成情况。 |
6 |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理解BIM技术概念及特点。熟悉常用软件的运行环境界面组成以及基本操作。掌握建筑构件、结构构件的创建。掌握体量的概念与基本应用。掌握场地的创建以及族创建的方法(内建模型、族)。掌握项目信息管理以及图纸、工程清单的创建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操作Revit建模软件进行建筑模型以及结构模型的创建。 【素质目标】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建筑人的责任心。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和信息素养。 |
主要内容 | 1.BIM技术概念及特点。 2.Revit软件的运行环境、界面组成以及基本操作。 3.建筑构件、结构构件的创建。 4.体量的概念与基本应用。 5.场地的创建以及族创建的方法(内建模型、族)。 6.项目信息管理以及图纸、工程清单的创建方法。 |
教学要求 | 1.教学应在建筑信息模型实训室进行,理实一体开展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 2.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及项目教学法,加强对学生掌握技能的指导,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操作。 3.注重过程考核,通过任务点和项目实践情况检验学生对课程目标的掌握程度,确保教学效果。 |
八、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每学年实行两学期制,标准学期为20周(第6学期为24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科)全学程教学周数为124周。其中,理论教学共67.5周,实践教学共36周,复习考试共9周,法定假日共6.5周,社会实践共5周。具体教学活动周数分配、学时与学分分配以及教学进程安排见表3、表4和表5。
(一)教学活动周数分配
表3 教学活动周数分配表
序号 | 教学活动 | 各学期时间分配(周) | 合计 (周)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1 | 2 | 3 | 4 | 5 | 6 |
1 | 课程教学 | 理论教学(含理实一体教学) | 12.5 | 14 | 14.5 | 16 | 10.5 | 0 | 67.5 |
2 | 综合实践 | 军事技能 | 3 |
|
|
|
|
| 3 |
3 | 艺术体验与实践 |
|
| 1 |
|
|
| 1 |
4 | 劳动教育实践 |
| 1 |
|
|
|
| 1 |
5 | 建筑工程测量实训 |
| 1 |
|
|
|
| 1 |
6 | 毕业设计 |
|
|
|
| 6 |
| 6 |
7 | 岗位实习及毕业教育 |
|
|
|
|
| 24 | 24 |
8 | 其他 | 复习考试周 | 2 | 2 | 2 | 2 | 1 | 0 | 9 |
9 | 法定假日(含机动) | 1.5 | 1 | 1.5 | 1 | 1.5 | 0 | 6.5 |
10 | 社会实践 | 1 | 1 | 1 | 1 | 1 | 0 | 5 |
合计 | 20 | 20 | 20 | 20 | 20 | 24 | 124 |
|
|
|
|
|
|
|
|
|
|
(二)学时与学分分配
表4 学时与学分分配表
课程体系 | 课程类别 | 学分、学时分配表 |
总学分 | 理论学分 | 实践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公共基础课 | 公共基础必修课 | 37.5 | 26.25 | 11.25 | 648 | 456 | 192 |
公共基础选修课 | 4 | 4 | 0 | 64 | 64 | 0 |
小计 | 41.5 | 30.25 | 11.25 | 712 | 520 | 192 |
专业(技能)课 | 专业基础课 | 25 | 17.5 | 7.5 | 400 | 280 | 120 |
专业核心课 | 19.5 | 11.5 | 8 | 312 | 184 | 128 |
专业拓展(选修)课 | 18 | 13.5 | 4.5 | 288 | 216 | 72 |
小计 | 62.5 | 42.5 | 20 | 1000 | 680 | 320 |
综合实践课 | 综合实践课 | 35 | 0 | 35 | 960 | 0 | 960 |
| 小计 | 35 | 0 | 35 | 960 | 0 | 960 |
总计 | 139.0 | 72.75 | 66.25 | 2672 | 1200 | 1472 |
公共基础课学时占总学时比例 | 26.65% |
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比例 | 13.17% |
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 | 55.09% |
(三)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表5 教学进程安排表
序号 | 课程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课程性质 | 学时分配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开课学期与学分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总 学时 | 理论 学时 | 实践 学时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一部分 公共基础课 |
1 | 公共基础必修课 | 212102000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必修 | 32 | 32 | 0 | 2 | 考试 |
|
| 2 |
|
|
|
2 | 2121030002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必修 | 48 | 40 | 8 | 3 | 考试 |
|
| 3 |
|
|
|
3 | 2121020003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 必修 | 32 | 32 | 0 | 2 | 考试 |
|
| 2 |
|
|
|
4 | 2121030004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必修 | 48 | 40 | 8 | 3 | 考试 | 3 |
|
|
|
|
|
5 | 2121010005 | 形势与政策1 | 必修 | 8 | 8 | 0 | 1 | 考查 | √ |
|
|
|
|
|
6 | 2121010006 | 形势与政策2 | 必修 | 8 | 8 | 0 | 考查 |
| √ |
|
|
|
|
7 | 2121010007 | 形势与政策3 | 必修 | 8 | 8 | 0 | 考查 |
|
| √ |
|
|
|
8 | 2121010008 | 形势与政策4 | 必修 | 8 | 8 | 0 | 考查 |
|
|
| √ |
|
|
9 | 2121010009 | 形势与政策5 | 必修 | 8 | 8 | 0 | 考查 |
|
|
|
| 1 |
|
10 | 2121010010 | 形势与政策6 | 必修 | 8 | 8 | 0 | 考查 |
|
|
|
|
| √ |
11 | 2111020001 | 大学体育1 | 必修 | 36 | 0 | 36 | 2 | 考试 | 2 |
|
|
|
|
|
12 | 2111020002 | 大学体育2 | 必修 | 36 | 0 | 36 | 2 | 考试 |
| 2 |
|
|
|
|
13 | 2111020003 | 大学体育3 | 必修 | 36 | 0 | 36 | 2 | 考试 |
|
| 2 |
|
|
|
14 | 2131010001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必修 | 16 | 8 | 8 | 1 | 考查 | 1 |
|
|
|
|
|
15 | 2131010002 | 大学生就业指导 | 必修 | 16 | 8 | 8 | 1 | 考查 |
|
|
| 1 |
|
|
16 | 2141020001 | 军事理论 | 必修 | 36 | 36 | 0 | 2 | 考试 | 2 |
|
|
|
|
|
17 | 2091020001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必修 | 32 | 28 | 4 | 2 | 考查 | 2 |
|
|
|
|
|
18 | 209102000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必修 | 32 | 16 | 16 | 2 | 考查 | 2 |
|
|
|
|
|
19 | 2101040001 | 基础英语1 | 必修 | 64 | 64 | 0 | 4 | 考试 | 4 |
|
|
|
|
|
20 | 2101040002 | 基础英语2 | 必修 | 64 | 64 | 0 | 4 | 考试 |
| 4 |
|
|
|
|
21 | 2061030001 | 信息技术 | 必修 | 48 | 24 | 24 | 3 | 考试 |
| 3 |
|
|
|
|
22 | 2171010001 | 国家安全教育 | 必修 | 16 | 8 | 8 | 1 | 考查 | 1 |
|
|
|
|
|
23 | 2171005002 | 劳动教育 | 必修 | 8 | 8 | 0 | 0.5 | 考查 | 0.5 |
|
|
|
|
|
公共基础必修课小计 | 648 | 456 | 192 | 37.5 |
| 17.5 | 9 | 9 | 1 | 1 | 0 |
1 | 公共基础选修课 | 2174010001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 党史国史类* | 选修 | 16 | 16 | 0 | 1 | 考查 |
|
|
|
|
|
|
2 | 2174010002 | 艺术美育类* | 选修 | 16 | 16 | 0 | 1 | 考查 |
|
|
|
|
|
|
3 | 2174010003 | 基础素养类 | 耕读文化类 | 选修 | 16 | 16 | 0 | 1 | 考查 |
|
|
|
|
|
|
4 | 2174010004 | 职业素养类 | 选修 | 16 | 16 | 0 | 1 | 考查 |
|
|
|
|
|
|
5 | 2174020005 | 文化素养类 | 选修 | 32 | 32 | 0 | 2 | 考查 |
|
|
|
|
|
|
6 | 2174020006 | 创新创业类 | 选修 | 32 | 32 | 0 | 2 | 考查 |
|
|
|
|
|
|
7 | 2174020007 | 外语提升类 | 选修 | 32 | 32 | 0 | 2 | 考查 |
|
|
|
|
|
|
8 | 2174020008 | 数理化提升类 | 选修 | 32 | 32 | 0 | 2 | 考查 |
|
|
|
|
|
|
9 | 2174020009 | 信息技术类 | 选修 | 32 | 32 | 0 | 2 | 考查 |
|
|
|
|
|
|
10 | 2174020010 | 体育拓展类 | 选修 | 32 | 32 | 0 | 2 | 考查 |
|
|
|
|
|
|
公共选修课小计 | 64 | 64 | 0 | 4 |
| 0 | 0 | 0 | 0 | 4 | 0 |
公共基础课合计 | 712 | 520 | 192 | 41.5 |
| 17.5 | 9 | 9 | 1 | 5 | 0 |
注:1.标注“*”的课程为限定选修课。2.基础素养类课程须修满2学分。3.公共选修课须修满4学分。 |
第二部分 专业(技能)课 |
1 | 专业基础课 | 2102040012 | 工程数学1 | 必修 | 64 | 64 | 0 | 4 | 考试 | 4 |
|
|
|
|
|
2 | 2052030123 | 建筑制图与CAD | 必修 | 48 | 24 | 24 | 3 | 考查 | 3 |
|
|
|
|
|
3 | 2052030142 | 建筑材料 | 必修 | 48 | 32 | 16 | 3 | 考试 |
| 3 |
|
|
|
|
4 | 2052030120 | 建筑构造与识图 | 必修 | 48 | 32 | 16 | 3 | 考试 |
| 3 |
|
|
|
|
5 | 2052030118 | 建筑工程测量 | 必修 | 48 | 32 | 16 | 3 | 考试 |
| 3 |
|
|
|
|
6 | 2052020188 | 建筑力学 | 必修 | 32 | 32 | 0 | 2 | 考试 |
| 2 |
|
|
|
|
7 | 2052020182 | 工程岩土 | 必修 | 32 | 24 | 8 | 2 | 考试 |
| 2 |
|
|
|
|
8 | 2052030186 | 建筑结构 | 必修 | 48 | 32 | 16 | 3 | 考试 |
|
| 3 |
|
|
|
9 | 2052020189 | 建筑设备与识图 | 必修 | 32 | 8 | 24 | 2 | 考查 |
|
| 2 |
|
|
|
专业基础课小计 | 400 | 280 | 120 | 25 |
| 7 | 13 | 5 | 0 | 0 | 0 |
1 | 专业核心课 | 2052040148 | 建筑施工技术 | 必修 | 64 | 32 | 32 | 4 | 考试 |
|
| 4 |
|
|
|
2 | 2052030122 |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 | 必修 | 48 | 24 | 24 | 3 | 考查 |
|
| 3 |
|
|
|
3 | 2052035149 | 建筑施工组织(含BIM) | 必修 | 56 | 32 | 24 | 3.5 | 考试 |
|
|
| 3.5 |
|
|
4 | 2052030184 |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 必修 | 48 | 40 | 8 | 3 | 考试 |
|
|
| 3 |
|
|
5 | 2052030183 |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 必修 | 48 | 32 | 16 | 3 | 考试 |
|
|
| 3 |
|
|
6 | 2052030147 |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 必修 | 48 | 24 | 24 | 3 | 考试 |
|
|
| 3 |
|
|
专业核心课小计 | 312 | 184 | 128 | 19.5 |
| 0 | 0 | 7 | 12.5 | 0 | 0 |
1 | 专业拓展(选修)课 | 2052030138 | 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 | 选修 | 48 | 24 | 24 | 3 | 考查 |
|
|
| 3 |
|
|
2 | 2052020187 | 建筑抗震* | 选修 | 32 | 24 | 8 | 2 | 考试 |
|
|
| 2 |
|
|
3 | 2052020177 | 模块一 | 大数据与云计算 | 选修 | 64 | 32 | 32 | 4 | 考试 |
|
| 4 |
|
|
|
4 | 2052030194 | 智能建造技术 | 选修 | 48 | 32 | 16 | 3 | 考试 |
|
|
| 3 |
|
|
5 | 2052030175 | 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 | 选修 | 48 | 32 | 16 | 3 | 考试 |
|
|
| 3 |
|
|
6 | 2052030173 | 智能机械与机器人 | 选修 | 48 | 40 | 8 | 3 | 考试 |
|
|
| 3 |
|
|
7 | 2052030191 | 模块二 | 土木工程结构实体检测 | 选修 | 48 | 24 | 24 | 3 | 考试 |
|
|
|
| 3 |
|
8 | 2052020195 | 桩基工程检测 | 选修 | 32 | 16 | 16 | 2 | 考试 |
|
|
|
| 2 |
|
9 | 2052020190 | 室内环境检测 | 选修 | 32 | 16 | 16 | 2 | 考试 |
|
|
|
| 2 |
|
10 | 2052030193 | 智能检测与监测技术 | 选修 | 48 | 24 | 24 | 3 | 考试 |
|
|
|
| 3 |
|
11 | 2052030192 | 无损检测与电测技术 | 选修 | 48 | 24 | 24 | 3 | 考试 |
|
|
|
| 3 |
|
12 | 2052020197 | 模块三 |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生产与管理 | 选修 | 32 | 24 | 8 | 2 | 考试 |
|
|
| 2 |
|
|
13 | 2052030157 |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 | 选修 | 48 | 32 | 16 | 3 | 考试 |
|
|
| 3 |
|
|
14 | 2052030196 | 装配式钢结构施工 | 选修 | 48 | 24 | 24 | 3 | 考试 |
|
|
| 3 |
|
|
15 | 2052030156 | 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 | 选修 | 48 | 24 | 24 | 3 | 考试 |
|
|
|
| 3 |
|
16 | 2052020198 | 装配式建筑施工组织 | 选修 | 32 | 16 | 16 | 2 | 考试 |
|
|
|
| 2 |
|
17 | 2052040178 | 模块四 | 钢结构 | 选修 | 64 | 40 | 24 | 4 | 考试 |
|
| 4 |
|
|
|
18 | 2052020181 |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 | 选修 | 32 | 16 | 16 | 2 | 考试 |
|
| 2 |
|
|
|
19 | 2052030180 | 钢结构详图设计 | 选修 | 48 | 16 | 32 | 3 | 考查 |
|
|
| 3 |
|
|
20 | 2052040179 | 钢结构检测 | 选修 | 64 | 32 | 32 | 4 | 考试 |
|
|
|
| 4 |
|
21 | 2052030144 | 模块五 | 建筑工程经济 | 选修 | 48 | 40 | 8 | 3 | 考试 |
|
| 3 |
|
|
|
22 | 2052030115 |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 选修 | 48 | 40 | 8 | 3 | 考试 |
|
|
| 3 |
|
|
23 | 2052020139 | 建设工程法规 | 选修 | 32 | 32 | 0 | 2 | 考试 |
|
|
| 2 |
|
|
24 | 2052020114 | 建设工程监理概论 | 选修 | 32 | 24 | 8 | 2 | 考试 |
|
|
|
| 2 |
|
25 | 2052030136 |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含BIM) | 选修 | 48 | 32 | 16 | 3 | 考试 |
|
|
|
| 3 |
|
专业拓展(选修)课小计 | 288 | 216 | 72 | 18 |
| 0 | 0 | 3 | 10 | 5 | 0 |
专业(技能)课合计 | 1000 | 680 | 320 | 62.5 |
| 7 | 13 | 15 | 22.5 | 5 | 0 |
注: 1.标注“*”的课程为限定选修课。 2.须在五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进行选修。 3.专业拓展(选修)课须修满 18学分。 4.建筑力学与工程岩土同学期开设,教学安排时建筑力学先开设,结课后工程岩土开设。 |
第三部分 综合实践课 |
1 | 综合实践课 | 2143020002 | 军事技能 | 必修 | 168 | 0 | 168 | 2 | 考查 | 2 |
|
|
|
|
|
2 | 2173010001 | 劳动教育实践 | 必修 | 24 | 0 | 24 | 1 | 考查 |
| 1 |
|
|
|
|
3 | 2053010119 | 建筑工程测量实训 | 必修 | 24 | 0 | 24 | 1 | 考查 |
| 1 |
|
|
|
|
4 | 2173010003 | 艺术体验与实践 | 必修 | 24 | 0 | 24 | 1 | 考查 |
|
| 1 |
|
|
|
5 | 2053060107 | 毕业设计 | 必修 | 144 | 0 | 144 | 6 | 考查 |
|
|
|
| 6 |
|
6 | 2053240108 | 岗位实习及毕业教育 | 必修 | 576 | 0 | 576 | 24 | 考查 |
|
|
|
|
| 24 |
综合实践课合计 | 960 | 0 | 960 | 35 |
| 2 | 2 | 1 | 0 | 6 | 24 |
总计 | 2672 | 1200 | 1472 | 139 |
| 26.5 | 24 | 25 | 23.5 | 16 | 24 |
注: 1.取得二级建造师(建筑工程)证书,可以申请免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施工组织(含BIM)。 2.取得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可以申请免修建筑信息模型应用。 3.取得建筑工程识图(建筑设计)证书,可以申请免修建筑构造与识图;取得建筑工程识图(土建施工)证书,可以申请免修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 4.取得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证书,可以申请免修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生产与管理。 5.取得施工员证书,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初修成绩按10 方式记载,补考或重修成绩按60分记载;取得质量员和安全员证书,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初修成绩按10
方式记载,补考或重修成绩按60分记载;取得材料员和试验员证书,建筑材料课程初修成绩按10
方式记载,补考或重修成绩按60分记载;取得资料员证书,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初修成绩按10
方式记载,补考或重修成绩按60分记载;取得测量员证书,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初修成绩按10
方式记载,补考或重修成绩按60分记载;取得预算员证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初修成绩按10
方式记载,补考或重修成绩按60分记载。“X”为学生初修考试卷面成绩。
6.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自治区及以上奖项,可以申请免修参赛项目相关课程。 |
|
|
|
|
|
|
|
|
|
|
|
|
|
|
|
|
|
九、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实验指导教师组成,是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2.2%,“双师型”教师占比93%,企业兼职教师占比31%,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课时数占该专业专业课总学时的42%。
教师中任教年限超过5年以上的人数超过95%,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保障本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研究等工作。其中专业带头人为教授,担任过教研室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现任教师党支部书记,是党建和学术“双带头人”,能够团结带领教师团队做好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等工作。
(二)教学设施
具有满足课程教学的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数量充足且均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系统,配备应急照明装置,标志明显,符合紧急疏散要求。以服务学生成长为宗旨,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建筑工程技术系建立了实体比例模型室、智能建造实训中心、绿色节能装配式建筑实训中心等18个校内实训室,实训室面积达2060m2,设备台套数达600余套,设备总值达1200余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万元。实训教学条件优良,可以满足开设专业(技能)课、综合实践课所必备的仪器设备要求,能够满足师生实习实训(培训)需求。有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等5个规模以上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与32家建筑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建有1个产业学院,能满足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生岗位实习、教师实践锻炼和科研需求。
(三)教学资源
严格按照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和学校制订的《教材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选用、审核教材,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确保优质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建立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编写小组,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实践性强的活页式教材、实训指导手册等教材多部。及时将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材料、新设备等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程教学要求,规范编写并严格执行教案。学院图书馆藏书满足本专业师生文献查询需求。建筑工程技术系专业资料室有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相适应的图书、期刊、规范、标准、图集、定额、建筑法律法规及工程案例图纸约3000册,满足师生专业资料的阅读和查询需求。建设、配备了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能满足教学要求。教师利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和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提供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教师能力提升中心以及教材资源中心等开展教学,是校内教学的有益补充。
(四)教学方法
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按照“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思路,建设项目式、模块化教学的教学创新团队。选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的高质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应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同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每一门课程设计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五)学习评价
紧密贴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和团队合作精神,健全教师、学生和企业等参与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和实践操作等,注重过程考核,加大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强化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岗位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六)质量管理
学院实行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制度。教研室负责本专业的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研究与实施。同时设有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教学组织、管理以及质量监控。每学期开展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针对教材、教案、课件、试卷等教学资料进行检查,督导听课、教师互评和学生评教三级课堂质量考核评价。
每年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率、毕业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评价工作,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
十、毕业条件
(一)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毕业规定的最低学分为139学分。所得学分结构符合要求,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程37.5学分,公共基础选修课程4学分,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专业核心课程19.5学分,专业拓展(选修)课程18学分,综合实践环节35学分。
(二)所有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岗位实习评定在合格等级及以上,完成毕业设计及答辩且成绩合格。
(三)学生思想品德及操行考核合格,符合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
专业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系主任审核签名: *年*月*日